风起雪域,日月新天——成都院建藏援藏纪实

发布日期:2021-09-28 字号:[ ] 分享

阳光和美,花草鲜美,7月的雪域高原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这片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党中央情之所系、心之所牵的地方。

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并进行考察调研,深入城乡农家、寺庙商街等,考察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发展规划、乡村振兴等工作,对新时代西藏发展提出殷殷嘱托。

总书记这次考察不仅让西藏广大干部群众备受鼓舞,对进藏开展援藏建藏65年历史的成都院广大建设者来说,更是莫大的自豪,也是极大的鞭策与激励。

一位长期扎根西藏的同事激动地说:“习总书记这次在西藏考察的点,很多由成都院人参与建设,无比光荣。我们将时刻牢记总书记嘱托,弘扬‘援藏精神’,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激发起建设祖国美好边疆的澎湃热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分析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深刻阐述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部署和推进西藏工作,为新时代西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人才、技术援藏,到资金援藏、项目援藏,成都院发挥“懂水熟电、善规划设计、长施工建造、能投资运营”的全产业链优势,不断创新援藏工作思路、拓展援藏工作途径,以全方位的“立体援藏”模式开展工作,为西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缘定西藏,深耕雪域高原

电力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象征。然而,在黑暗腐朽的旧西藏,仅有一座只供少数上层贵族享受的小电站,西藏全区电力发展基本为零。

时间定格在1951年,西藏宣告和平解放,世界屋脊改天换地,高原处处百废待兴、生机盎然。

为尽快推动西藏地方建设事业发展,和平解放初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对西藏电力发展作出过重要指示批示,还专门拨款并派出工程技术人员进藏。

在这样的背景下,1956年,成都院胸怀西藏水力资源普查和能源建设的使命来到高原,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层层考验,开展鄂穆楚河(扎曲)昌都电站选址,拉开了服务西藏、建设西藏、援助西藏的历史大幕。

入藏65年来,一代代成都院人足迹踏遍西藏74个县区,十分熟悉西藏的山山水水、人文环境、生态禀赋和特殊事项,始终高扬“诚信、担当、奉献、超越”之精神,从能源电力、水务环境,到基础设施;从规划论证、勘察设计,到项目建设,一批批成都院人扎根西藏、融入高原;一个个项目从图纸上诞生,遍布雪域,助力西藏的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驶入快车道。

目前,成都院设置独立子公司与科研机构落地西藏,成为在藏深耕时间最长的中央企业之一,与西藏各级党委政府有着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与西藏各族同胞有着深厚感情,积累了丰富的西藏工程建设实践经验。成都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西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治藏方略,为建设更加安定团结、更加富强美丽、更加吉祥安康的西藏作出新的贡献。 

光明火种,播撒高原深处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回眸西藏能源历史,在党的光辉照耀下,西藏能源电力事业逐步发展,开启了一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辉煌岁月。

成都院作为重要参与者,见证了这一伟大发展轨迹。先后完成了西藏大中型河流的水力资源普查,开展了全域太阳能、风能、地热资源普查论证,在雅鲁藏布江、澜沧江、金沙江等流域规划建设水电站,建设的一批具有历史代表性的电站犹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电”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大道。

俯瞰高原大地,这里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西电东送”清洁能源接续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清洁能源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水资源理论蕴藏量位居全国首位,同时也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电力已日益成为引领和保障西藏长治久安的能源命脉。

成都院上世纪70年代开始规划选点,历经25年最终建成发电的羊湖抽水蓄能电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电站,也是西藏目前唯一抽水蓄能电站,缓解了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区的电力紧张,谱写了征战雪域的英雄壮举。

一颗颗水电明珠闪耀江河。藏木水电站是西藏“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2010年11月,素有“天河”之称的雅鲁藏布江首次被建设者拦腰截断,藏木成为雅鲁藏布江干流建成的第一座水电站,带动了加查、大古等大型电站建设,实现了装机规模的大跨越。叶巴滩水电站,金沙江上游装机容量最大水电工程,是“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中央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

电源的建设也带动着西藏电网的日益发展壮大,成都院参与建设了藏中和昌都电网联网等电力天路,助力提升西藏电网的电力交换与电力保障能力。芒康县盐井110千伏输变电EPC工程,实现了深度贫困地区人民由“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一张张光明的网、幸福的网已在雪域高原悄然织密

2006年,受国家发改委的委托,成都院对雅鲁藏布江下游水力资源进行全面考察。30多人组成的考察队伍,兵分两路深入无人区,直面生死考验,让智慧的花朵在蓝图上绽放。

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成都院依托强大能源电力建设能力,敢为人先,不断向新的领域进发。山南措美哲古风电场,为4500至5500米海拔高度区域的大规模风电开发提供研究成果和工程借鉴,填补国内和国际超高海拔风电开发领域的空白。

在西藏能源建设中,成都院始终坚持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研究水光互补、风光互补、光水蓄能等多种方式的开发利用,推广能源在种养殖、旅游业应用,照亮富民兴藏的康庄大道。

从雪山之巅到悬崖峭壁,从高原腹地到抵边村寨,成都院65载能源建设,改写了西藏的缺电历史。能源的升级跨越与迅猛发展,为西藏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为先,呵护人间净地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西藏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山川秀美、河流清澈,动物多样、植物繁茂,如今的西藏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草木青葱,水天一色。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交汇处的雅尼湿地,如诗画般令人沉醉。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尼洋河流域考察,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总书记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了成都院建设者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成都院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发挥整体优势,代建的湘河水利枢纽工程,对改善农牧林条件、土地开发、城乡供水和雅江中游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推进西藏脱贫攻坚具有重要作用。这一巨大综合效益,也是成都院建设者不惧艰苦的动力。

在墨脱第二条生命线——派墨公路建设中,成都院时刻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用心守护原始美,用心留住原生态,全力保护好秘境中的这片“净土”,严格执行“不破坏,不扰动、不干预”的工作要求,总结出了一整套生态保护及修复方案。在路线设计时,全力做不破坏、少扰动,对古树名木进行避让,进行砌筑花坛围挡保护和编号挂牌保护;采用适合墨脱本地生长的草籽,对路基边坡进行播撒草籽,建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景观大道”。

每到冬季,拉萨河进入枯水期时,河道内露出成片的河床浅滩,流水散乱且游荡不定。在拉萨河 6号闸等项目建设中,依托丰富环境治理经验和独特治理理念,在河道污染、生态修复领域发力,曾经拉萨河的荒滩沙地将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河清、岸绿、景美。

西藏,每一个生灵都尤其珍贵。为了减少对鱼类生存繁殖的影响,成都院在藏木水电站,成功设计了世界上海拔最高、落差最大、全国规模最大、长度最长的过鱼设施项目,并建设了鱼类增殖站,每年将培育约10万尾稀少或即将面临绝种的珍稀鱼类,集中放流至雅鲁藏布江中,形成了工程建设与资源保护同步推进的高原样本。

多面开花,描绘幸福图景

在林芝市城市规划馆,习近平总书记了解林芝城市建设历程及发展规划后指出,要突出地域特点,引导激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理念。

成都院贯彻总书记的要求,积极推进首个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林芝市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国土空间规划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强调生态优先,以生态促发展,以发展保生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按照要求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科学配套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加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最大程度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服务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成都院秉持新发展理念,加大在藏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了当地群众的民生福祉。

奇特而恶劣的地质环境影响下,交通成为墨脱发展最大“顽疾”。2013年扎墨公路建成通车,莲花秘境也逐渐向世人揭开了神秘面纱。由于扎墨公路需经波密绕行,该段路在雨季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通行经常被中断;在冬季大雪封山,只能单号进、双号出。成都院发扬“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历时7年建设派墨公路,实现墨脱人民长久以来拥有一条四季保通道路的深切期盼。

川藏铁路,将是中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承载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诠释了民族伟大崛起、人民同气连枝的最美时代构想。成都院以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和大局观,充分发挥长期深耕川藏地区所积累的资源和技术优势,组织精干力量,积极承担关键技术研究和地质勘察等工作。

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前景,雪域高原上一幅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画卷徐徐展开。 

援藏之情,历经岁月留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

岁月悠悠,波澜壮阔;大道如虹,初心如磐。成都院认真总结,长期坚守,从人才、技术、项目,到抢险救灾、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开创了央企帮扶支援西藏众多领域的先例。

65年来,成都院的援藏之情,饱含深情厚意,如雅鲁藏布江奔流不息,似喜马拉雅山巍峨坚毅,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援藏乐章。乐章里,有奉献,奉献在艰苦的高原;有忠诚,忠诚于高尚的援藏事业。

“援藏一任、造福一方”,是成都院援藏人员的神圣使命。根据西藏受援助单位需求,选派政治过硬、身体健康的业务骨干参与援藏工作。先后有援藏干部20余人,到西藏发改委(能源局)、水利厅、环保厅以及相关地市政府部门和西藏国有企业挂职。援藏干部“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勤奋工作、奉献高原。

放飞激情,挥洒热血。成都院发挥工程规划和决策的智库作用,加强高原工程技术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促进高原工程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创新发展动能。在藏机构,吸纳多名藏籍高校毕业生,更好变“输血”为“造血”。

央地合作方面,与藏属国企联合投资建设了贵州凯里环城高速公路,在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参股成立中国电建市政规划设计院,在长三角共同参股成立了中国电建大运河建设发展公司,引领藏地企业更好融入国家战略,树立央地合作典范。

项目建设是援藏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关援藏工作全局,也是造福人民的重要载体。阿里应急电源、亚让水电站等边远能源建设始终关系着群众冷暖,成为当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在项目建设中,解决当地农牧民就业。各项惠民工程,切实满足了当地群众的需求与愿望,唱响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歌”。

作为国家抢险救灾的主力军,成都院主动参与白格堰塞湖、加拉堰塞湖等应急抢险工作,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西藏各级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65年援藏建藏,在历史长河中如白驹过隙,成都院像一粒火种,在西藏点燃希望,播撒情谊,照亮前行,也见证新时代西藏之变。

风起雪域,日月新天。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开启了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壮丽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都院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战略部署上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同西藏人民心手相连,与社会各界携手一道,贡献智慧,创造精品,不负党中央厚望,不负西藏人民重托,持续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